三七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(Burk.) F.H.Chen的干燥根和根莖[1], 主產(chǎn)于云南、廣西等省區(qū), 在廣東、福建、江西、浙江等地也有生產(chǎn)。采集期不同, 以夏、秋采者充實(shí)飽滿, 品質(zhì)較佳, 稱為“春七”;冬采者, 形瘦皺縮, 質(zhì)量較差, 為“冬七”;剪下的粗支根, 稱為“筋條”;最細(xì)者為“絨根”?!侗静菥V目》中記載:“止血、散血、定痛、金刃箭傷、跌撲杖瘡出血……諸病”[2]。三七作為常用中藥, 具有散瘀止血、消腫定痛的功效, 常用于咯血、咳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崩漏、外傷出血、胸腹刺痛、撲跌腫痛等病癥, 臨床一般多生用, 也可蒸制或油炸成熟三七[3]。
三七是我國(guó)最早發(fā)掘使用的名貴藥用植物之一。僅產(chǎn)于我國(guó)西南部。當(dāng)?shù)孛耖g應(yīng)用年代久遠(yuǎn), 直到元代, 三七始載于劉文泰的《本草品匯精要》一書, 繼而廣泛流傳。其炮制始載于明代的《萬氏女科》, 方法為“末”, 后《本草求真》載:“廣產(chǎn), 形如人參者是。有節(jié)非。研用良”[4]。由表1可知, 三七的古代炮制方法主要為切制, 且多為生用, 在明代多為嚼爛或研成粉末, 后在清代有了對(duì)粉末粒徑的規(guī)定, 如研為細(xì)末等。在清代首次出現(xiàn)經(jīng)過蒸制、炒制或焙后的熟品。
中文名稱 | 英文名稱 | CAS NO | 純度 | 規(guī)格 |
三七皂苷R1 | Notoginsenoside R1 | 80418-24-2 | HPLC≥98% | 20mg/支 |
三七皂苷Ft1 | Notoginsenoside Ft1 | 155683-00-4 | HPLC≥98% | 20mg/支 |
三七皂苷R2(R型) | 20(R)-Notoginsenoside R2 | 948046-15-9 | HPLC≥98% | 20mg/支 |
三七皂苷R2(S型) | 20(S)-NotoginsenosideR2 | 80418-25-3 | HPLC≥98% | 20mg/支 |
三七皂苷Fa | Notoginsenoside Fa | 88100-04-3 | HPLC≥96% | 20mg/支 |
三七總皂苷 | - | - | Standard | 100mg/支 |